扫码进群,与同行一起共话医事~
本文来源:医学界综合整理
近日,一名5岁女童因游泳和泡温泉后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(俗称“食脑虫”)的案例引发社会关注。
据家长在社交平台自述,孩子于6月7日和14日两次接触淡水水域后,于6月22日出现头痛、低热、呕吐等症状,次日病情急剧恶化并昏迷,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。医院确诊其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,目前患儿仍处于危重状态。
了解病原生物学特征,警惕其致病机制
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,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,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(如湖泊、河流、温泉)及土壤中。其生命周期包括滋养体、鞭毛体和包囊三种形态,其中滋养体具有强感染性。该原虫对温度敏感,在35℃-37℃的温水中繁殖活跃,且能耐受46℃高温,甚至在4℃环境中仍可存活12个月以上。
人类感染主要通过鼻腔接触污染水体引发。当含病原的水经鼻腔呛入时,滋养体可沿嗅神经穿过筛状板,直接侵入大脑前叶基底部,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(PAM)。其致病机制包括:
直接侵袭:通过分泌细胞毒性蛋白酶破坏脑组织;
免疫逃逸:绕过血脑屏障,快速引发炎症风暴;
组织破坏:导致脑实质坏死、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骤升。
伏期通常为5-8天,早期症状(如高热、剧烈头痛、呕吐)与普通脑膜炎高度相似,易误诊。病情进展迅速,患者常在1周内出现颈项强直、意识障碍、呼吸衰竭直至死亡。确诊依赖脑脊液涂片镜检发现滋养体或PCR检测病原DNA,但基层医疗机构常因缺乏诊断经验而延误治疗。
该疾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挑战
自1961年首例报告以来,全球累计确诊病例不足200例,但病死率超95%。我国曾报告数例散发病例,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病虽罕见,但近年呈上升趋势,可能与气候变化导致水温升高、淡水活动增加有关。
高危行为:淡水游泳、跳水、潜水时呛水,或用未消毒水洗鼻。
防护建议:避免在氯浓度不足的泳池或自然水域潜水;游泳时佩戴鼻夹或保持头部露出水面;洗鼻使用煮沸冷却水或生理盐水,禁用自来水;皮肤伤口避免接触污染水源。
现有的治疗手段
目前以两性霉素B为主药,通过静脉注射及脑室内给药提高疗效。部分研究显示,联合使用米替福新、酮康唑等药物可能改善预后,但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。
儿童病例因筛状板孔隙较大更易感染,但治疗药物多基于成人数据,儿童剂量调整及安全性证据不足。国内曾报道通过多学科会诊(MDT)制定个体化方案成功救治患儿的案例,提示早期联合用药及支持治疗可提高存活率。
“时间就是生命”——对于“食脑虫”感染,早发现、早治疗仍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。
医学界肿瘤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!
加入我们吧!
广升网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优秀-股票配资学习平台-十大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