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 编辑|避寒 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 她是以色列退役女兵,经历过巴以冲突的枪林弹雨,却在中国三亚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。 为什么一个经历过战火的外国女兵,会选择嫁到中国、定居上海,并感慨“这是我最安全的地方”? 中国的安全、温度和包容,正在悄悄成为越来越多异国人的“精神归宿”。 从乌克兰婴儿到以色列女兵 她出生在乌克兰,却没在乌克兰长大。 1995年3月,戴安娜出生在乌克兰基辅,5个月后全家举家移民以色列。那时候很多犹太裔家庭为了孩子的未来选择移民,而戴安娜,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合法以色列公民。
和她的出生地比起来,以色列提供的是另一种彻底不同的成长环境。 家里经济条件不差,母亲是商店经理,一家人住在独栋别墅。 父亲话不多,母亲强势有主见,这种“女强男弱”的家庭气氛,让戴安娜从小骨子里就带着一股“我说了算”的劲。 她不怕陌生,也不怕独处。母亲教育她要自食其力,靠能力去争取想要的生活。她学会了多国语言,也养成了极强的独立意识。 2013年,按照以色列的兵役制度,18岁的戴安娜必须应征入伍。和男兵役期略有不同,女性服役时间通常为两年。
她没有任何犹豫,直接申请进入通讯兵部队,负责前线作战单位的信息保障任务。岗位不在最前线,但依然需要频繁出入冲突地带,尤其是巴以边境。 有一次边境冲突激烈升级,她所在车队遇袭,火力打到她车的左后方,差了不到十米。那是她第一次在爆炸声中真切感觉到“死神就在肩膀上拍你一下”的恐惧。 那晚她一夜未眠,醒着看天色发亮。 第二天,她站在岗哨上,对一个战友说:“我想活得更久一点。”
从那之后,她开始厌倦战争,开始羡慕和平。 退役后的她,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我不想再听到枪声了。”她开始对未来有了新的构想, 她要离开这里,找一片能安心生活的地方。
三亚的阳光下,她找到了人生的转弯口 退役回来,她是军人,但没人要军人。 戴安娜退役后很快发现,军旅背景在以色列不值钱。尤其是像她这样服役于通讯岗位,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技术背景,处处碰壁。简历投出一打,连个面试都没几个。
她说:“我能用希伯来语、俄语和一点英语,但好像没人愿意听。”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在招聘会上遇到一家法国背景的国际旅行公司,专门为中国南部和东南亚游客服务。对方看中她的语言优势和外表气质,一句话打动她:“你愿不愿意去中国三亚试试看?” 她点头答应了, 2016年春天,她只身一人踏上去中国的飞机。 她心里打定主意:只要不打仗,哪儿都比这里强。 她没想到,三亚的变化会那么大。 刚到三亚的第一感觉是“热”,这种湿热和地中海完全不同,整天身上都出汗,陌生感扑面而来。
她被安排到一个国际度假村的酒吧工作,做调酒师。这份工作原本只是短期试用,可她一个星期后就被客人点名:“我要那个会笑的外国女孩子调酒。” 她不想当调酒师,她想把这当成跳板。 她白天自学汉语,晚上靠听客人聊天练听力,她说:“中国话一开始像敲鼓一样难听,后来越来越像一首快节奏的歌。”不到三个月,她能用基础中文点餐和打招呼。半年后,她会用中文开玩笑:“我是半个海南人了。” 她喜欢三亚的一点很简单:中国禁枪。
“没有枪声,没有巡逻队,不用担心路边会有人突然拔出武器。”在她眼里,中国太安全了。比起以色列的紧张感,这里像是另一个星球。她开始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话:“我想在这待下去。” 她不知道,这个决定,会彻底改写她的人生剧本。
女兵与上海男人 戴安娜在三亚安顿下来之后,生活节奏逐渐稳定,她开始排斥任何形式的社交关系,尤其是异性。 她说:“我的生活已经够复杂了,不需要一个男人来添乱。”她习惯独来独往,习惯用冷漠回应搭讪。直到高翔出现 。
他是“看起来很油”的那种人。 1990年出生的高翔,是个典型的上海人,出身翻译家庭,从小在多国间穿梭。性格外向,说话带笑,穿得整整齐齐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初次见面就对戴安娜说:“Hi,美丽的小姐,可以一起喝一杯吗?” 她当即翻了个白眼。 她觉得这个男人不靠谱、不正经、花心、讨厌,甚至开始避开他。有一次,高翔试图送她一杯饮品,她当着所有人面说:“我不接受陌生人送的东西。” 可高翔不气不恼,反倒哈哈一笑:“漂亮的姑娘翻起白眼来都这么好看。”周围人都笑了,戴安娜没忍住,也笑了。 接下来的一个月,两人逐渐熟悉,高翔并不急于推进关系,只是慢慢渗透进她的生活节奏。他会在她下班后默默在门口等着送她回宿舍;她一句“我喜欢辣的”,他就专门给她推荐川菜馆;她无意中提过“以色列也有沙滩”,第二天他打印了三亚所有海滩的地图送给她。
她问:“你图什么?” 他说:“图你啊。” 她忍了三秒,然后笑了。 他们在一起了,快得出乎她自己的意料。 她原以为,这段感情只是异国的临时体验。可这个中国男人太会照顾人,太能包容她的脾气。她不高兴时,他不说话,等她气消;她生病时,他连夜去药店找最接近她国家药品成分的药。 这段恋爱没有惊天动地,但她感觉“从未有过的心安”。 2017年冬天,两人开始谈婚论嫁。 中国这边的家庭好说话得让她震惊。 高翔的父母听说儿子要娶“外国媳妇”,第一反应不是质疑,而是高兴。“带回家吃饭!我们学学怎么做西餐!”饭桌上,戴安娜还没开口,老人已经自顾自笑呵呵说:“你以后就是我们中国家里的人了。” 她吃饭吃到一半落泪。她说:“我第一次觉得,有一个地方,是完全为你敞开门的。” 可她母亲那边,却是另一副态度。 戴安娜打了一个视频电话给母亲,想告诉她自己恋爱了,对方是中国人。没想到母亲当场炸毛,质问她:“你疯了吗?他是中国人?你懂什么叫文化差异吗?他跟你有信仰吗?你以为嫁过去你会幸福吗?”
那天的通话不到五分钟,母亲就怒气冲冲挂了线, 她哭了一整夜。 “我站在幸福门口,自己的家人却关上门。” 高翔没有说话,只是把她搂在怀里,说了一句:“咱们走着看。”她点了点头。 她开始赌一次人生。
她说:中国让我心安 2018年4月,他们在上海结婚了。 婚礼不算奢华,但宾朋满座,中西结合,她穿中式礼服,他穿西式西装。戴安娜一脸紧张地挽着高翔走上台,却被对方悄悄在耳边说了句:“你现在是中国人了。”
她笑了,这一次是发自心底的那种安心。 婚后没多久,她决定回以色列完成没读完的学业。她以为高翔会犹豫,结果对方当即表示:“那我跟你回去。”父母劝他考虑一下,他只说:“她哪儿,我哪儿。” 这个决定,彻底改变了她母亲的态度。 看到高翔义无反顾陪着女儿回国,还在当地找了份正经工作,她母亲第一次说出一句话:“这个中国人,值得托付。” 2019年,疫情爆发,高翔在以色列的钻石出口行业被冲击,不得不提前回国寻找新机会。两人短暂分离,直到2021年12月,戴安娜学业结束,再次回到中国。
她说:“这一回,我回来的不是异国,是家。” 2023年10月,巴以冲突再起,家乡战火连天,那天她刷到一条新闻,看到一张照片,一名以色列女兵站在防弹车上,枪口对着远方,她突然红了眼眶。 她在社交平台写下一段话:“我曾是她,我知道她心里有多害怕,那种怕,不是怕死,是怕回不了家,而我,现在就在家。” 她的原话是:“我一生中最幸运、最骄傲的决定,就是成为了中国人的媳妇。”
如今她和高翔在上海定居,已经彻底融入中国生活。她能讲流利的中文,也能用上海话吵架,去菜市场买菜不讲价就不舒服,遇到广场舞大妈还能掺一脚。 她再也没说“我是哪国人”,她说:“我就住这片土地上,这就是我家。” 参考资料: “外籍媳妇的中国故事”,《环球人物》2022年第11期 “她是以色列人,却说中国才是家”,新华社客户端2023年12月专访
广升网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优秀-股票配资学习平台-十大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